真正的机会不是“副业”,而是构建一个“可运转的个体系统”_输出_作品_过程
如今,很多人会选择下班后去开启一个“副业”,现在热门的副业也比较多,比如:短视频带货、无货源电商模式、知识付费、代购、宠物代照料、视频剪辑、AI创作等等。
哪怕是下班后去摆摊、跑滴滴,也是副业的一种。
不过副业也有门槛,要求自己的执行力够强,还得破除信息差,部分副业对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你能通过副业赚点小钱,就已经超越很多人了。
副业让很多人多了一份主业外的收入,这是一份底气。
不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,很多副业依旧是通过出卖时间去挣钱,长期来看,如果只做出卖时间换钱的副业,好像跟加班没区别,只不过副业是自己选择的,动力更足,没人强迫,多劳多得。
所以,副业的类型,应该要分为两种:
1.转换类副业:出卖时间获取报酬,停下来收入就中断了。比如摆摊、跑滴滴、送外卖、代购等。
2.复制类副业:一次生产,可以获得多次报酬甚至长期报酬。比如无货源的电商模式、自媒体账号挂商品橱窗、写作、知识付费等。
展开剩余87%这里不局限于副业还是主业,相信你可以看得明白,如果能做“复制类的工作”,就有机会获得长期的收入。但这需要前期大量积累,做出一定影响力才有可能做到。
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真正的机会在于构建一个“可运转的个体系统”。
可运转的关键是生产出一个可以在你睡觉的时候,还能产生财富的“作品”。
与零散的副业相比,它更强调结构性、杠杆效应和长期复利。
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,学会了把自己的独家秘方制作成“产品”卖出去,那他就形成了可运转的个体系统,他不需要一直炒菜了。
打造个人IP,建立作品集就是这么个道理,但这意味着短期带不来什么收入,甚至需要很长周期的“积累期”。
那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应该怎么行动会更好?
01
大量输出
很多人都会说:我没有什么擅长的,不知道打造什么作品。
其实,不要把作品看得太高大上,哪怕你每天只是把学习的过程分享出来,这个也是作品。
大胆地把自己创作的内容分享出来,每个人初期的内容都是比较稚嫩的,不用害怕出丑或者被质疑,也不用担心没人看,发多了自然会被人看到,刚开始只管大量输出就好。
创作的内容,可以结合你擅长的去做,比如一段音乐旋律、一篇文章、一条口播视频、一组照片等等。
输出有两个好处:一是让自己保持学习,二是可以获得反馈,让自己更有效地坚持和进步。
这些都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。
很多人想着找捷径,一夜暴富,却忽略了去做好一件“正确的小事”。光是每天输出这个行为,就足以让自己的技能不断升级,每天进步一点点,这是我们打造个体系统的关键。
当然了,这个过程不要盲目追求输出的数量,要及时看下大众的反馈。
失败者有两种:一种是光想不做的人,另一种是光做不想的人。
这两种失败者我们都不要做,当我们踏出第一步后,说明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。后面在大量输出的过程中,若还能及时复盘,那就不是“光做不想”的人了。
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能不断观察市场的“痛点”是什么,摸索大众的需求点是什么,那作品就会更受欢迎。就像你看到的那些爆款作品,要么是给了观众实用价值,要么是满足了观众的情绪价值。
这个过程形成了“用结果倒逼自己优化”的闭环,让你觉得自己 “懂了” 不算数,别人愿意为你的输出 “买单” 才算数。
《我的经验与教训》这本书就有提到:“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,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。”
只要你的产品能给他人提供价值,他人就会给你提供价格。
这就是建立“可运转体系”的第一步:每天保持输出,形成输入——输出——反馈的闭环。
让别人看到你,并且努力让别人感受到你产品的价值。
02
培养自己的“拥趸”
其实,一个人的产品价值,并不完全由这个人的能力决定,而是跟这个人是谁有很大关系。
比如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能卖到天价,更多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份,“身份”给了作品很大的光环。
但是别忽略了,这些艺术家也是日以继夜的创作,不断输出优质作品,建立影响力,才得到了这样的身份。
当然了,我们普通人没必要跟那些名人比较,我们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。
现在门槛比较低的方式,就是通过自媒体把自己打造成“个人IP”,培养属于自己范围内的拥趸。
美国作家凯文·凯利提出过“1000个粉丝理论”。
简单来说就是:
一个创作者只需要拥有约1000名愿意为你付费的忠实粉丝,就能维持体面的生活。
这里有三个关键点:
重质不重量:不用追千万流量,只要1000人真心认可你。
直接变现:粉丝愿意买你的课程、周边、会员服务,而不只是点赞。
双向奔赴:你得持续提供独特价值,他们才会长期支持。
举两个例子:
插画师每月更新30张壁纸,1000人每人花10元订阅,月入1万。 健身教练带20个私教学员,每人年费6000元,年入12万。所以,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,结合自己的优势,去创造一些作品出来,或者发挥自己的技能。哪怕这些只是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,他们也是你个人影响力的证明。
03
结语
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,自媒体仍然是我们普通人能抓住的为数不多的机会,先别管各种内卷,也别管自媒体难度大不大,只要你想,那就去做。
正如前面所说,光想不做就是一种失败。
有时候,专注小众需求反而更能生存下去,我们打造的“个体系统”,不需要跟那些大博主竞争。
自媒体就是一个“个人价值的放大器”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己。
首先,得不害怕“出丑”;其次,要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,去帮助别人。
哪怕没做成,也没啥损失,难道你做个自媒体,还像投资实体那样,投入大量金钱啊?
顶多花了一些时间成本,但只要你专心去做了,这些经验都是很宝贵的财富,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写文案、拍摄、剪辑、语言表达之类的能力。
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,专注力和执行力这两样能力,在当下已经变成了稀缺品,每天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唾手可得的娱乐,让很多人沦为了多巴胺的奴隶。
所以很多人意识到每天要学习,要提升自己,但也很难行动,更别说打造自己的个体系统了。
若你丢了这两样能力,得先把它们找回来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。
去系统性地阅读一本书,可以帮助我们找回专注力,然后再把学习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,这样就能慢慢提高执行力。
具备这两个基础能力,才能更好打造“可运转的个体系统”。
真正厉害的个人赚钱模式,要做到这三点:
不依赖自己也能赚钱:哪怕你生病休息、出去旅游,或者暂时忙别的事,这个模式也能保证有收入,至少能赚到平时 30% 以上的钱。
越做越轻松:随着模式越来越成熟,做同样的事情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。比如三年后,做同样的工作,花的时间比现在少一半。
别人一看就懂你的价值:通过你发的文章、做的课程、展示的作品这些东西,陌生人不用深入了解你,就能快速知道你擅长什么、能提供什么价值。
所以,你想好从哪方面开始,去打造自己的“可运转个体系统”了吗?
参考文献:
《价值心法》——姜胡说
《我的经验与教训》——苏世民
《技术元素》——凯文・凯利
发布于:广东省